《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乡村振兴规划。2018年2月5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初稿已基本形成,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前言
第一章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振兴基础
第三章 发展态势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第六章 远景谋划
第七章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第一节 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第二节 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第三节 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第八章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第一节 统筹利用生产空间
第二节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
第三节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第九章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第一节 集聚提升类村庄
第二节 城郊融合类村庄
第三节 特色保护类村庄
第四节 搬迁撤并类村庄
第十章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二节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
第三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十一章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第一节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第二节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 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第十二章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第四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五节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第六节 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十三章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二节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节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第四节 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十四章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第一节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第二节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十五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一节 加大支农投入力度
第二节 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
第三节 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
第十六章 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第一节 发掘新功能新价值
第二节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第三节 打造新载体新模式
第十七章 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第一节 提高农民参与程度
第二节 创新收益分享模式
第三节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第十八章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第二节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第十九章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一节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第二节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第三节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第二十章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一节 加快补齐突出短板
第二节 着力提升村容村貌
第三节 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
第二十一章 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一节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第二节 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第三节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四节 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第二十二章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第三节 倡导诚信道德规范
第二十三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节 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
第二节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第三节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第二十四章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第一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二节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三节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第二十五章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 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第三节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第四节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
第二十六章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第一节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第二节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第三节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第四节 建设平安乡村
第二十七章 夯实基层政权
第一节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第二节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
第三节 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第二十八章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
第二节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第三节 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
第四节 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
第二十九章 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
第一节 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第二节 强化乡村就业服务
第三节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第三十章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第二节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第三节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节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第五节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第三十一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 健全落户制度
第二节 保障享有权益
第三节 完善激励机制
第三十二章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第一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节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第三十三章 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第一节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节 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
第三节 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第三十四章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第一节 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
第二节 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第三节 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第三十五章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第一节 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
第二节 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
第三节 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
第三十六章 加强组织领导
第一节 落实各方责任
第二节 强化法治保障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第四节 开展评估考核
第三十七章 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节 准确聚焦阶段任务
第二节 科学把握节奏力度
第三节 梯次推进乡村振兴
构建“四梁八柱”顶层设计 推进超50项战略行动和工程
针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2018年2月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文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搭建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
韩俊说,“四梁八柱”可以概括为“8个有”,即有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有党内法规保障、有日益健全的法制保障、有领导责任制保障、有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支撑、有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的全面部署安排、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有解决“钱从哪里来” 问题全面谋划。
在任务和政策方面,在“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中,韩俊表示,最基础性的支撑是“三个一”:一是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规划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三是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的政策法定化。
“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包含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围绕这个体系,一号文件中部署的内容一共约有50多项,包括了一系列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的重大改革举措,例如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等。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程国强认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是要抓好三方面工作:制定总体规划、构建制度框架和创新完善政策体系。
“总体规划要明确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基本路径与关键措施,引领和促进城乡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生态保护、人口布局等双向互动、融合发展。”程国强说,“同时,从根本上清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尽快建立形成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框架与体制机制。”
振兴战略规划已基本成型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表示,作为振兴战略细化的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已经在制定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始同步起草,初稿已经基本成型,正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
据介绍,牵头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派出调研组,深入河南、辽宁、吉林、江西、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诉求建议。
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近日去往福建漳州等地调研,实地查看了农村农业生产情况和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以及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情况。张勇表示,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要、资源要素活力不足、“空心化”趋势明显等问题和困难,解决方案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予以充分体现,并将在人才、科技、投入、土地、制度供给等方面拿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
日前,发改委会同民政部、农业部、文化部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实地调研了广西等地的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开展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必须要规划先行,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吴宏耀表示,规划将以乡村振兴战略文件为依据,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具体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文件得到贯彻落实,政策得以执行落地。
不仅在中央层面,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也在抓紧出台各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对此,吴宏耀表示,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并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急于求成、大轰大鸣的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周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为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引导更多人才流向乡村
乡村振兴不但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缺“人”。对于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央一号文件在五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郜亮亮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农业农村人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单列一篇强调“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提到了“首要位置”。对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界定为农业现代化人才和农村现代化人才两类。在乡村振兴人才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文件则创新提出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等,有助于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化水平,形成激励作用。
为了鼓励“上山下乡”,中国此前已经出台了不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返乡下乡创业等相关政策。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进一步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一系列措施,有关文件也将于近日下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指出,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其他相关人员到农村创业的主体明显增长,创业范围覆盖一二三产业,平均每名返乡创业者能带动四名左右新的就业。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婧芳说,从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来看,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从事的多是传统型农业生产,以现有农村人口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远远不够,促进劳动力城乡迁移势在必行。随着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持续、新型职业农民崛起,加上科技人才支撑和资本的持续注入,将带动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现代化,进而助力农业振兴和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将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管到2050年。因此,必须注意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科学求实的作风;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扎实推进、从容建设、久久为功。要防止层层加码、“刮风”搞运动、搞“一刀切”。比如,现在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就是要集中精力、尽锐出战、稳扎稳打、集中力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这就是要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急于求成、大轰大鸣的情况。各地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根据各地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对于《规划》与中央一号文件的关系,吴宏耀称,中央一号文件主要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明确长远方向,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规划》则是以文件为依据,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具体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文件得到贯彻落实,政策得以执行落地。简单说,文件是指导规划的,规划是落实文件的。事实上在制定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联合有关部门同步起草《规划》,现在《规划》的初稿已基本形成,正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应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
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延续,我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但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妥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任务紧迫。
从国内形势看,乡村发展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必然要求。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我国乡村差异显著,多样性分化的趋势仍将延续,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掘和拓展。应对好村庄空心化和农村老龄化、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任务艰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规划》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从城乡融合发展和优化乡村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两个方面,明确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的新定位,提出了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新路径和新要求。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二是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延续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三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四是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优先任务,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一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是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遵循,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村乡风文明。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四是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五是以确保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乡村生活富裕。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规划》围绕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从五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避免代替农民选择,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局面。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抓紧编制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
四是注重分类施策。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五是把握节奏力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谋定而后动,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层层加码,避免过度举债搞建设,避免搞强迫命令一刀切、搞形象工程堆盆景。
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鼓励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务实管用活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总结评估。加强集中换届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